手机绿狗 | 服务专家平台 | 证据托管平台

创业指南

微信提现收费、银行转账免费、Apple Pay上线……这些铺天盖地的新闻到底在说些什么?

这两天的重磅新闻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先是微信提现收费引来一片骂声,紧接着工行就借势营销宣布手机银行转账。而以建行为首的其他多家银行也不甘示弱迅速宣布了手机银行转账全面免费的措施。
在大家正以为这场看上去各方都拿错了剧本的口水战要开始上演之际,提前预热了很久的Apple Pay正式上线的新闻、段子和分析文章又刷爆了朋友圈。有人说,“现在的支付手段特么的比我的钱还多”。确实,现在这么热闹的情况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一群人正在对你我的钱包虎视眈眈。然而他们到底在抢些什么,是为了把我们锁在他们的场景内,还是争夺我们钱包付款方式的话语权?
一、场景为金融之母
场景金融这个概念虽然是2014年从互联网金融的角度被提出,但在2015年发扬光大之时却也受到了各家传统银行的追捧,这充分说明了这个概念是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
金融原本是随场景而生的,是为了满足场景组成者的最终需求而衍生出的派生需求。然而随着规模的扩大,金融逐渐成为了一门独立的行业,但价值交换的本质没有变,与场景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没有变。
目前所说的场景金融在某种意义上是对金融本质的一种回归。在此之前,由于金融业的相对独立,金融和场景处于事实上的半割裂状态,虽然客户群体一致,但服务方不同,所关注的重点不同,提供的服务自然与客户的最终需求有些脱节
互联网金融也是从尝试服务这些脱节部分的客户开始起家。而如果能将独立后已经高度精细化的金融业重新与场景深度融合,让金融服务的体验与场景体验一致,为满足客户最终需求而努力,则会是场景金融可期待的美好未来。当然,在融合的过程中各种竞争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二、账户是金融的根基
北师大钟伟教授曾经在2014年尖锐的指出了互联网金融账户体系的两大短板,即“你是谁”和“你要把钱放到哪里”。两年过去了,这个问题依然没有变化,只是监管层终于看不下去了,发了个文件来规范第三方支付的账户体系,并出台了另外一个文件让银行业的账户体系更具有进攻性。
这并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传统金融行业历经风雨多年,绝对不会把安全问题建立在对人性美好的期盼上,庞大的资产规模也有足够的底气在看清脚下的路之后再继续前行;互联网企业本就是个奔跑的群体,踏慢一步就很有可能被背后千万只脚跨过,在无路可走之处尝试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来也是必然选择,不会顾及脚下的荆棘。
但是,要想解决“你是谁”和“你要把钱放到哪里”两个问题,一个完善的实名制账户体系是必需品一般的存在。目前互联网企业基本上都是借用银行的实名制账户来验证自己的账户,以此来解决“你是谁”的问题,再实行“你要把钱放到我这里”的战略,很明显这无异于虎口夺食。另外,我国目前最主要的资金结算网络是人民银行的结算系统,互联网企业要想完全绕开银行可能性几乎为零。
三、场景金融之账户争夺战
在还没有互联网金融这个概念之前,我国金融管控较为严格,“场景——管道——账户”的金融模式是十分稳定的。银行作为账户的拥有者,天然的拥有沉淀资金。而提供管道服务的卡组织银联以及各类收单机构等等只是资金的搬运工不沉淀资金,至于场景端则是金融服务的被动接受者。
在互联网金融开始蓬勃发展之后,“场景——管道——账户”的金融模式依然没有改变,但各种角色却开始复杂起来,每一个入场的玩家都不再单纯的停留在单独一个环节,而是开始对各个环节进行打通工作,“闭环”这个词也越来越多的出现。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支付宝的出现和发展:淘宝作为场景,其自身的金融结算需求没有因为银联而得到满足,因此建立了支付宝作为管道;而支付宝在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开始则追求资金的沉淀,强化自身账户,截流了原本通往银行账户的资金,这样就使得淘宝场景中的资金在支付宝体内循环流动,成为闭环。
由于金融业高杠杆的特性,能够得到大量沉淀资金的账户就代表着远大于自身资本规模的资金控制权,因此得到账户则成为每个入场玩家最终的追求,也是在金融业中迈向更高层次的门票。另外,场景的大小和多少决定了账户中沉淀资金的多少,管道则决定了资金的流向,因此即便拥有了账户,场景与管道也并不能忽视。
回到文章最前面再看看这些新闻,微信支付提现收费提高了微信账户资金向银行账户流动的门槛,在自身账户沉淀资金的同时,让资金的流向尽可能保持在自己的闭环内,减少外流,有利于微信支付使用场景的搭建。
银行转帐免费则是由于银行难以形成单个银行的闭环而是整个社会资金流动体系的一个环节,具体到个体银行则可以提高自己账户的使用价值,防止资金流向使用价值更高的账户,是一种博弈的体现以及大环境发展的趋势。
而Apple Pay的大力推广是银联提高自身管道引流能力的方式,加强与场景的联系,防止自己被其他管道替代,银行也趁此机会打击一下截留资金到自己账户的管道。
总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每一个新闻出台的后面,都有其必然的背景。代表着资金的账户之争必然会在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之间长久的开展下去,谁能够在满足监管风险要求的同时满足客户的最终需求,谁才能笑到最后。